亚洲a无线色欧美日韩在线_亚洲色图美腿国产一区在线_国产精品美女午夜爽爽爽免费一_欧日一道本DVD在线无码_日本A级视频在线播放

潁水河畔故事多

2025-02-25 09:30:35  來源: 許昌日報  作者: 鄧雷 楊紅衛(wèi) 石冠兵/文 呂超峰 任江鵬/圖

我要分享:

摘要:

三峰山大戰(zhàn)(此圖為AI生成)

采訪途中的潁川行報道組成員

受禪臺遺址

泱泱中華,歷史何其悠久,文明何其博大,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、力量之源。

——習近平

(三)三峰山蒙古滅金

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禹州市區(qū)西南方的三峰山便是如此:說不上峰高崢嶸、奇絕險峻,與巍峨雄壯、鐘靈毓秀也不太沾邊,卻有著傳奇故事與奇特魅力。

三峰山,又名三封山,據(jù)說是夏啟“大饗諸侯”之地,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行“開國大典”和“國宴”的地方,也是夏桀囚禁商湯的地方。《水經(jīng)注·潁水》對此有專門記載:“縣西有故堰,堰石崩褫,頹基尚存,舊遏潁水枝流所出也。其故瀆東南逕三封山北,今無水,渠中又有泉流出焉。時人謂之嵎水,東逕三封山東,東南歷大陵西?!稓w藏易》曰:啟筮享神于大陵之上,即鈞臺也?!洞呵镒髠鳌吩唬合膯⒂锈x臺之饗,是也?!?/p>

附近村民告訴我們,傳說中,王莽曾攆東漢光武帝劉秀到這里,留下了劉秀吃酸棗、甜柿,人馬俱疲躺石而臥等故事。此外,唐代畫圣吳道子的墓也建在這里,蒙古滅金的關鍵戰(zhàn)役——三峰山之戰(zhàn)也發(fā)生在這里。

成吉思汗在位時期,金國在蒙古軍的迅猛打擊下,被迫放棄中都(今北京),退守汴京(今開封),史稱“貞祐南渡”。1227年七月,成吉思汗在臨終前部署了借宋道滅金的戰(zhàn)略。

當時,金軍在與蒙古軍的交鋒中幾乎每仗皆敗,早已不復當年破遼滅宋的雄風。不過,在1228年的大昌原之戰(zhàn)中,金忠孝軍提控完顏彝以400騎兵大敗蒙古大將赤老溫所率的8000之眾。雖然交戰(zhàn)近20年僅取得這一次大勝仗,但金軍主將完顏瞻傲慢不遜,遣返蒙古使者時說:“吾已備齊兵馬,汝等可來戰(zhàn)乎?”蒙古木亦堅汗窩闊臺聞言大怒,誓報大昌原之仇。

1230年,窩闊臺確定了滅金戰(zhàn)略:其本人率中路軍攻金國河中府,直下洛陽;蒙將斡陳那顏率左路軍直下濟南;其弟弟拖雷率右路軍由寶雞南下,借道南宋,沿漢水出唐州、鄧州,次年春季全軍會師汴京。同年九月,蒙古三路大軍齊發(fā)。次年正月,窩闊臺部占領鄭州,前鋒部隊抵達汴京城下,金哀宗忙讓正與拖雷部作戰(zhàn)的完顏瞻回師救援。

完顏瞻聽說汴京危急,于1232年正月率所部騎兵2萬、步兵13萬,合計15萬大軍北援。拖雷分兵3000跟從,專在金軍吃飯、宿營時挑戰(zhàn),弄得金軍不得休息、疲憊不堪。金軍走到三峰山時,所帶糧食已于3天前吃完。拖雷3萬兵馬及河北降軍和窩闊臺大軍均趕到三峰山攔截。這時,天氣突變,降下大雪,金軍“僵凍無人色,幾不能軍”。

知道金軍急于突圍,蒙古軍故意讓出一條通往鈞州(今禹州)的路,待金軍倉皇逃命之時,伏兵四起,大敗金兵。完顏瞻、完顏彝率殘部退至鈞州城內(nèi),旋即被蒙古軍破城,完顏瞻被殺。完顏彝不想默默無聞地死于亂軍之中,親自來到蒙古軍營,卻不肯投降而被殺。

三峰山一役,金軍最后的主力潰敗,損失驍將多員,“兵不復振”,亡國已不可避免。

1232年三月,蒙古軍攻克洛陽,進逼汴京。金哀宗棄城出逃,經(jīng)歸德逃往蔡州。此時,南宋正式?jīng)Q定出兵助蒙古滅金。

1233年九月,蒙古軍進圍蔡州城;十月,南宋以名將孟珙為主帥,與蒙古軍合攻蔡州。1234年正月初十,蒙古軍破西城、宋軍破南門,金哀宗見大勢已去,傳位于末帝完顏承麟后自縊身亡。殘余金軍或戰(zhàn)死或自殺殉國,無一投降,末帝完顏承麟也被亂軍所殺。金國自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國以來,歷經(jīng)119年歷史,至此滅亡。

(四)楚有長城在襄城

“看到那座高臺沒有?當?shù)匕傩斩挤Q它‘擂鼓臺’,實際上是一座古代大型烽火臺?!闭驹谖挥谙宄强h潁橋回族鎮(zhèn)的蓮花寨遺址前,襄城縣文史愛好者、《潁河散記》作者鄧軍告訴我們,20世紀50年代修建蓮花寨水庫時,在這附近挖出大堆銅箭頭,被供銷社當作廢品收購。

陽光照在蓮花寨前的小泥河上,泛出粼粼波光,兩側(cè)樹木的倒影隨波晃動。鄧軍告訴我們,小泥河往東注入潁河。沿著小泥河向西至汾陳鎮(zhèn)、王洛鎮(zhèn)一帶,有戰(zhàn)國時期的楚國長城,該烽火臺便是楚國長城的一部分。據(jù)許多老輩人講,潁河兩岸曾分布有狼煙洞,而狼煙洞正是古長城的烽火臺。

據(jù)文獻記載和實地考證,歷史上最早修筑長城的是戰(zhàn)國時期的楚國,豫南的方城、葉縣、魯山等地都發(fā)現(xiàn)了大量楚國長城遺跡。春秋時期,襄城縣南部屬楚國,北部屬鄭國。公元前540年,楚靈王將汝水以北、櫟以南的鄭國領土納入楚國版圖。楚國問鼎中原后,修長城、固邊防,其中就包括襄城縣北部鄉(xiāng)鎮(zhèn)。

襄城縣汾陳鎮(zhèn)汾陳村北部留有楚國汾丘城遺址。該遺址東西長250米、南北寬200米,出土有漢磚、陶片等文物。春秋時期,這里為南北要沖,是楚國北方軍事重地。對此,《左傳》《戰(zhàn)國策》《后漢書》《水經(jīng)注》均有記載。其中,《水經(jīng)注·潁水》寫道:“潁水又東南逕柏祠曲東,歷罡丘城南,故汾丘城也。《春秋左傳》曰:襄公十八年,楚子庚治兵于汾?!?/p>

據(jù)鄧軍介紹,能印證潁河一帶有楚國長城的,還有王洛鎮(zhèn)、潁陽鎮(zhèn)的一些遺跡、文物。1978年,王洛鎮(zhèn)北宋莊村出土一枚罕見的戰(zhàn)國時期楚國金幣,金幣正面有陰文方印“垂丘”,足以證明王洛鎮(zhèn)境內(nèi)曾有楚國的垂丘城。此外,位于潁河東岸的潁陽鎮(zhèn)楚莊村,西北地勢較高,疑似楚國的兵城;而與楚莊村相鄰的大河村,在挖土制磚坯時出土了楚國的青銅器物和青銅貨幣。

“王洛的垂丘城、汾陳的汾丘城、潁橋的烽火臺、潁陽的楚城,東西連成一線,應該就是戰(zhàn)國時期的楚國長城。”鄧軍說。

(五)兩漢斷絕受禪臺

沿著240國道,跨過老潁河橋,我們便從許昌市進入漯河市——它們曾經(jīng)同屬許昌地區(qū),如今被老潁河一分為二,成為兩個地市。

漯河市臨潁縣繁城鎮(zhèn)處于兩市交界處,漢獻帝劉協(xié)禪讓帝位給魏文帝曹丕的受禪臺便位于該鎮(zhèn)。據(jù)《水經(jīng)注·潁水》記載:“《魏書·國志》曰:文帝以漢獻帝延康元年,行至曲蠡,登壇受禪于是地,改元黃初。其年以潁陰之繁陽亭為繁昌縣,城內(nèi)有三臺,時人謂之繁昌壇,壇前有二碑。昔魏文帝受禪于此,自壇而降,曰:舜禹之事,吾知之矣!故其石銘曰:遂于繁昌筑靈壇也。于后其碑六字生金,論者以為司馬金行,故曹氏六世,遷魏而事晉也?!?/p>

征得房主同意后,我們從240國道路旁一間民房的后院穿過,便來到受禪臺遺址。沿著人們踩出的小路,我們慢慢向上攀爬,登至平坦的臺頂。這里遍地是枯黃的狗尾巴草等雜草,四周高大的楊樹隨風沙沙作響,時不時有小鳥成群飛過。就是在這里,400余年的兩漢王朝退出歷史舞臺,演繹了大漢帝國的絕唱。

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,曹操病逝后,曹丕繼位魏王。他暗中指使一些官員制造輿論,說以魏代漢乃天命所歸,脅迫漢獻帝讓位。一時間滿城風雨,議論紛紛,漢獻帝被迫禪讓。同年十月,曹丕在繁陽(今繁城鎮(zhèn))受禪臺舉行大典,接受漢獻帝禪讓稱帝,是為魏文帝。曹丕代漢立魏,是我國封建社會唯一一次沒有發(fā)生戰(zhàn)爭和流血,和平過渡的政權(quán)交接,結(jié)束了兩漢400余年的統(tǒng)治,真正開始了魏、蜀、吳三國鼎立的時代。

詳細記述這一歷史的,是位于繁城鎮(zhèn)漢獻帝廟的兩塊碑——《受禪表》碑、《公卿上尊號奏》碑。這兩塊碑就是聞名遐邇的書法瑰寶——漢魏繁城“三絕碑”。兩碑均由司空王朗文、尚書梁鵠書、侍中鐘繇鐫刻,謂之“三絕”,即文表絕、書法絕、鐫刻絕。作為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“三絕碑”,它們不僅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,還具有重大的書法藝術價值。

不巧的是,我們趕往漢獻帝廟發(fā)現(xiàn),當?shù)匚奈锊块T正準備對其進行保護性修繕。門上的大鎖、門口的施工圍欄,使我們無法近距離欣賞“三絕碑”的精妙,只能從立在漢獻帝廟路路口的文物保護紀念碑碑文上略作了解:

《受禪表》碑高3.22米、寬1.02米、厚0.28米,碑額題篆書陽文“受禪表”。碑文隸書,22行,行49字,傳為鐘繇書。碑文記載了冬十月廿九,漢獻帝讓位于魏王曹丕的史實。文中贊頌美化曹丕,宣揚天命論與君權(quán)神授,并描繪了象征祥瑞的自然景象和受禪典禮盛況?!豆渖献鹛栕唷繁?.32米、寬1.02米、厚0.32米,碑額題篆書陽文“公卿上尊號奏”。碑文隸書,32行(后10行刻于碑陰),行49字,傳為王朗文、梁鵠書、鐘繇鐫刻,世稱“三絕碑”。據(jù)研究,兩碑隸書結(jié)構(gòu)嚴謹、筆力剛健、字體方正、中規(guī)中矩,是漢末隸書風格的典型代表?!叭^碑”上承前代篆書規(guī)則,下啟魏晉南北朝、隋唐楷書風范,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貴遺產(chǎn),代表了當時中原乃至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。南朝書法家庚肩吾在《書品》中稱其“天然第一,工夫次之”“妙盡許昌之碑,窮極鄴下之牘”。

至今,1800年過去,無論漢、魏都已消失在歷史塵煙之中,僅在這里留下一座高臺、兩塊石碑和一段歷史故事。就如同新老潁河:老潁河原本是主河道,后來灌溝取而代之,變成主河道——新潁河。新老潁河在臨潁縣縱貫南北,在漯河市郾城區(qū)匯于一處,繼續(xù)一路向東奔騰入淮入海。這也正如歷史上任朝代如何更迭,華夏民族始終綿延不絕。

(未完待續(xù))

編輯:楊儀 劉靖雯          校對:張文正

責編:王輝               終審:黃雙燕


附件:

推薦閱讀

數(shù)字報

許昌日報客戶端(Android版)
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
許昌日報客戶端(iPhone版)
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
許昌日報社 版權(quán)所有 未經(jīng)允許 請勿轉(zhuǎn)載

地址:許昌市龍興路報業(yè)大廈 郵編:461000 豫ICP備:05010577號 經(jīng)營許可證編號:豫B2-20180241 業(yè)務電話:0374-4399669 值班電話:0374-4399669 郵箱:cn.21xc@foxmail.com